江苏最大专利申请机构|专利查询|专利检索|商标转让|商标查询|商标注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项目申报|知识产权服务|维权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中国省市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内蒙古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黑龙江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新疆 广东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青海 宁夏 澳门 台湾 香港
吉林 江西 广西 陕西 甘肃
法律解读
留学并不是“仙丹”
发布时间:2011-06-20 浏览:

      一封家书引发的教育反思:留学并不是“仙丹”

      今年4月,由英国文化协会主办的“闪耀——— 杰出国际学生奖”大赛获奖名单揭晓。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UCL)意大利语与管理学专业、来自青岛的23岁中国学生徐曦脱颖而出,获得最高奖“全英年度杰出国际学生”奖及2000英镑奖金。除了徐曦之外,全英12个赛区优胜者中还有4名是中国留学生,其中一名是来自广州的彭天。

  这项比赛吸引了118个不同国家的1220名留英学生参加。在决赛中,没有紧张激烈的知识问答,也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才艺比拼。选手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给国内亲友写一封“家书”,分享自己在英国的留学生活体验以及取得的成功。和普遍以成绩定输赢的国内教育体系不同,这项比赛对于“杰出”的定义包罗万象——— 新的生活技能、兴趣与人生目标,个人成长、发展的新体验,参加志愿者、投身社区公益项目的经历等等,但大都与分数无关。

  徐曦给父母的家书获得了主办方“最优秀并最具启发性”的赞赏。在家书中,他回顾了自己担任UCL学生会志愿者负责人以来参与的一系列志愿者项目,包括帮助伦敦奥组委甄选赛事志愿者、暑期在英国红十字会实习,向社会宣传推广医疗慈善机构等。这些工作激发了他对非营利组织以及志愿工作的热忱,也让他感觉自己的生活从此“变得更有意义、更加精彩。”

  主办方英国文化协会CEO马丁·戴维信表示:“徐曦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他完全将自己融入到了英国社会中,不仅为他的学校,还为更广泛的社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由彭天发起的“非洲易厕”志愿项目,旨在组织志愿者赴非洲加纳农村建设厕所、改善当地环境。

  关于现代高等教育,著名学者Martha Nussbaum曾经作出卡珊德拉式的预言:“这是一场无声的危机,世界各国很快就会产出一代代有用的机器,而不能造就完整的公民——— 能独立思考,能批判传统,能理解他人的苦难和成就的意义。”

  今天的学子就是明日社会的公民,对学生是否“杰出”的评估体系,本质上是社会价值评判体系的浓缩,在“留学热潮”方兴未艾的今天,由此引发的中西教育理念、文化观念的差异,更是耐人深思。

  志愿工作,难在从“想”到“做”

  今年23岁的徐曦是伦敦大学学院(UCL)意大利语与管理学专业的本科生,虽然年龄不大,但他却已经是一个“老”志愿者了。

  在去往伦敦之前,徐曦便开始参加多个志愿工作,如2008年夏天,他参与了奥帆赛和残奥帆赛的志愿工作并担任国家奥委会助理,2009年他还与朋友一同前往北川与灾区的孩子共住了一个月。留学UCL之后,他开始担任学校志愿者协会主席,和协会成员一起组织了为海地地震、巴基斯坦洪灾、巴西孤儿募捐筹款活动。在校外,他曾经赴英国红十字会实习,还是2012伦敦奥组委协助全球媒体注册的前期志愿者之一;今年2月起,他还担任了伦敦奥运会赛会志愿者面试官。

  徐曦还自发创立了“十镑挑战”项目——— 号召大家用10英镑为身边的人做一点小事。“哪怕是为社区植一棵树,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也会让别人的生活更加美好。”他的信条是:“做志愿者、从事慈善公益活动,是生活的一部分。志愿是不分国界的,只要自己的出发点是真诚的,不论在哪里都可以做有意义的事情。”

  在曼彻斯特大学攻读硕士的彭天,也是一位资深志愿者。在北大读本科时,他就曾参加奥运及残奥会的志愿服务,还曾走出校门到民工子弟学校支教。环境科学是彭天的主攻方向,2010年年底,在香港大学志行会等公益机构帮助下,他策划开展了一项名为“非洲易厕”的特别项目,为西非国家加纳农村建厕所,改善社区卫生环境,减轻疾病危害,宣传公共卫生知识。彭天高兴地告诉记者,两支名为“非比寻常”志愿者队伍将分别于今年5月底及7月初启程前往加纳。

  在参加志愿工作过程中,徐曦和彭天共同的感受是“知易行难”。“挫折和困难比想象的要多得多。”徐曦回顾说,许多突发情况曾让他措手不及,比如说有时会被一些不理解的人无缘无故地批评,筹款活动中演出方临时退出,坚持不懈地申请一个志愿者职位屡遭失败等等。然而,“每一次克服困难就是一次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千头万绪、四脚朝天!”彭天感叹说:“在英国,考试成绩在人们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没有占那么高的权重。在英国,我感觉大家对于makethings happen(把想法变成现实)的人会更加嘉许。”彭天带领了一个由6名成员以及20名志愿者组成的跨国合作团队,建厕所的想法,就是通过一次次网上例会,一次次交接协调,进而在半年的时间内一点点演变为现实的。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各国学生在英国的课余生活———参加志愿者的经历,投身社区项目,或者个人发展体验等等,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主办方英国文化协会表示,课外的生活和经历与课堂的学习是息息相关的,在申请大学或者奖学金的时候,学习成绩都不是唯一的参考标准。其中,参加志愿者工作,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注,以及为社区和社会贡献的精神。最近新婚的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都曾经在高中毕业后先参加一年的海外志愿者工作。

  “成人”之后再求“成才”

  与此同时,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自2006年布莱尔政府宣布将在5年内招收10万名海外留学生来英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英国留学。据统计,目前中国在英留学总人数达50多万。华威大学戏剧教育专业硕士王笑迪在英国读书期间,注意到一种“怪现象”:“毕业典礼司仪宣读毕业生名单,念到人文学科或是基础自然科学时,上台领取证书的中国人身影寥寥,而一到商学院、管理学院,必定能听到一长串的中文名字。”

  她的结论是,这既是因为英国在西方国家处于领先的教学质量,也是由于它相对宽松的留学政策和相对短期的留学时间。“这样的考量多少带有几分‘镀金’的功利色彩,出于一种强烈的目的性驱使。那么我们很有必要反思下留学的初衷。”

  从事留学工作十余年的资深顾问张丽娟指出,中英两国教育理念存在着很大不同:英国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目的是学以致用,并非简单传授知识,而中国则偏重于向学生传授考试技能;另外,大多数英国学校无统一教材,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搜集信息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中国课堂上的教材却往往千篇一律。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没有全国统一的高考,每个学校进行自主招生,除了分数,学生服务社会的经历也是校方决定录取与否的一个重要参照因素。在英国,多数学校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大学本科期间和大学毕业后各有一年实习时间,因此适应社会的能力很强,而中国大学生毕业后往往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定位和熟悉自己的社会角色。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李林(应被采访者要求为化名)指出,“英国教育里强调的是‘人的杰出’,中国教育则强调‘分的杰出’。”李林认为,英国推行的是“成人教育”,目的是先将学生培养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法公民,“成人”之后才要求学生“成才”;而在中国,素质教育虽然“轰轰烈烈”了这么多年,应试教育却依然“扎扎实实”。

  谈到志愿者活动时,他不无遗憾地指出:“往往只有举办大型活动时我们才能意识到志愿者的存在,活动一结束,志愿者们也就‘人间蒸发’。”李林认为,为鼓励中国大学生投身日常化的志愿工作和社区服务,可效仿香港、英国等地经验。例如学校和社区可以开展长期合作:居委会可为学生提供志愿者服务工作时长的证明,交给学校存档,学校可将之折算为一定的学分。这样一来,学生的经历得到了丰富,社区居民获得了便利,学校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也有所提高,最后达到三赢的目的。

  王笑迪认为,在当下这个经济焦虑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通过激烈竞争以保障其世界市场上的份额,都在通过提倡高度实用的、适用于短期赢利的技能“教育”去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这种“教育”的成果或许可以培养出大批模式化的人才,部分满足社会需要,却未必能激发独立个性、理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信包容的风范,这些特点正是一个现代国家渴求不已的。“真正的教育尽管不一定能带来财富,但却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完善的社会。”

  “杰出”在于挑战自己

  “一个‘杰出’的学生,如果按国内最主流的理解来看,那一定至少是成绩好的,在此基础上,再看课外活动、社会经历什么的。”彭天的感受是,做志愿者服务会占用不少时间,但并不代表它们会影响学业,相反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时间管理经验与技巧,将有助于提高做事情的效率。

  彭天在北大读本科时学的是经济专业。比较中英课程设置方面,他认为,比起国内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考试和分数”而言,英国教育考核方式更多元化一些,上课、小组讨论、论文或演讲报告其实需要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这可能与英国学生人数比国内的少有关系”。

  对于在UCL选修了意大利语与管理学双专业的徐曦来说,每周两个专业才12个小时的课程,而在课堂之外花费的心力远比课时更多,比如一门一周只有4小时的课,课外自学时间可能多达16小时,在完成课外小组作业过程中,同学之间会产生很多有趣的思想碰撞。在英国,学校很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会为学生提供很多丰富业余生活机会,譬如加盟志愿者部和企业家中心等学生服务机构。

  彭天和徐曦一致认为,参加各种活动的前提是保证自己的学习。课程不重,不代表英国的学生对学习掉以轻心。“不管怎么说,学习都是学生的本分和本职工作,如果自己的本分都没有‘搞掂’,那么去做志愿者帮助别人的时候,难道不会底气不足么?”彭天如是说。

  他们也遇到了所有在外留学生都会遇到的问题,从安排一日三餐、找房子等生活小事,到寻求兼职勤工俭学、筹划假期实习等,全都得精打细算。彭天的成就感来自于,可以两个小时内打包“全副身家”搬到下一个国家,可以一周内安顿好在一个新国度的衣食住行,可以跟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谈笑风生、打成一片。

  “有时一天打工要18小时,回来都累得动不了了;有时一天在图书馆里待12个小时;自己在外吃了苦不能告诉父母让他们担心……”来到伦敦一个月后,头一天刚打完12个小时工的徐曦送走了一位朋友,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忽然之间,心有所动,语言不通、自理生活,所有出国后遇到的困难一一浮现在眼前,他忍不住在马路边上大哭起来。“对于杰出的定义,我觉得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白岩松说过一句话,人最好的一辈子好比跳高,是以最后一跳的失败来宣告最后的成功,所以你就会永远去挑战自己。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

  ■获奖学生建言

  留学并不是“仙丹”,也不意味着留学归来就能有高薪或是很高的回报(国内的就业形势一直很严峻,而且海归也每年都在增加,所以对就业问题也应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形而上一点地说,国内的竞争压力非常大,有时会让校园里的我们感到迷失,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在国外,压力相对小些,节奏相对缓些,身边的人的“反差”相对大些(更加多元),能够让人有机会反观自身,去思考自己的学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成长、自己的追求。这些都无法直接反映到就业或工资上,但却有可能是让人能开心健康地过一辈子的财富。

  形而下一点地说,出国还是对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的,比如至少要学会做出自己能吃下去的饭菜(笑),要对自己花的钱有概念、有想法,要学会保护自己、照顾好自己,当然还能锻炼自己的外语水平。孔子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如果经济上没有太大问题,父母能有所安顿,自己能够出国修学又修己地留学一段时日,自然是利大于弊的好事。

  出国不是唯一的求学路。我们要理性看待并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求学生活。我觉得考虑出国,要先自己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出国留学?出国的投入和产出比会是怎么样的?没有父母在身边的生活需要吃很多苦,我会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建议更多地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不要盲从,选一条最合适自己的路去闯。

  对我来说,出国最大的收获就是一种在地球另一端的经历和成长。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人、不同的教育体系、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思想的碰撞……每当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坐在一起交流的时候,总会学到很多很多东西。

  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业务领域   专利申请   商标注册   分类资讯   联系我们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项目申报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