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最大专利申请机构|专利查询|专利检索|商标转让|商标查询|商标注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项目申报|知识产权服务|维权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中国省市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内蒙古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黑龙江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新疆 广东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青海 宁夏 澳门 台湾 香港
吉林 江西 广西 陕西 甘肃
法律解读
从女孩吃路边鸡翅致死引出的采访
发布时间:2011-10-21 浏览:

    前一段时间,有个一岁半女孩因为吃路边炸鸡翅,发生亚硝酸盐中毒致死的问题。当时这个夺走人命的食物中毒事件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人们似乎更加在意根本没有一个人进医院的染色馒头事件。最近这个案子开庭公审,才少许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有记者前来采访亚硝酸盐,问了以下这些问题:

1、现在的亚硝酸亚滥用可谓十分普遍,不仅熟肉制品中有,连生肉中也有。据您了解,这些亚硝酸盐来自哪里?是直接购买的亚硝酸盐,还是来自添加了亚硝酸盐的嫩肉粉?

    答:不是买一种肉或肉制品就肯定有亚硝酸盐,但是有可能遇到这种情况。我不是肉制品行业的人,不了解内情,只能从现象入手进行推理。

    直接在肉类加入亚硝酸盐的情况,据说在农村和小城镇比较多。据有限的调查数据,大城市和高级宾馆较少直接使用。但使用添加亚硝酸盐的嫩肉粉的情况,在大城市和高级宾馆较为多见。

    在生肉中加入亚硝酸盐之后,出现的现象就是煮熟之后颜色呈现粉红色。生肉引入亚硝酸盐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注水肉。因为在注水的同时,难免会同时注入微生物。为了避免肉的保质期缩短,可能和注水同时注入亚硝酸盐。当然,注水的同时还有可能注入保水剂磷酸盐,增重的食用胶,还有嫩化肉类的蛋白酶。所以现在偶尔可以遇到这样的情况,肉煮一会儿就很软烂,甚至烂到有点糟的程度。这就是蛋白酶对肉类进行“嫩化”的结果。我也曾有一次买牛肉之后遇到这种情况。销售人员否认对肉类进行过任何处理,那肯定就是屠宰环节的问题了...我从此不再去那个超市买牛肉。

2、在您看来,生产嫩肉粉的企业为何要添加亚硝酸盐,是为了降低成本,还是因为亚硝酸盐的防腐、着色效果比一般的蛋白酶好?

    答:我认为不是因为要降低成本,主要是为了让嫩肉粉“多功能化”,在嫩化肉类的同时起到着色、防腐、改善风味的作用。蛋白酶完全没有着色和防腐的作用。嫩肉粉类产品现在已经相当“复杂”,里面除了含有蛋白酶、淀粉和亚硝酸盐,还可能有食用碱(让肉更能吸水变嫩)、磷酸盐(保水剂,让肉吸水更多,烹调后不收缩)和红色素。

3、在您看来,商贩在生肉中添加亚硝酸盐的动力何在?

    答:在注水的同时,难免会在肉中注入微生物。毕竟注进去的水不是纯净水,更不是消毒过的水。把细菌注入到肉的内部,必然带来肉更容易腐败的结果。为了避免肉的保质期缩短,可能和注水同时注入亚硝酸盐,来弥补这种保质期损失。

4、我看到,北京市政府早在2000年就******文件,禁止餐馆购买使用亚硝酸盐,也禁止市场出售,但为何屡禁不止?

    答:超市的确没有亚硝酸盐出售,现在大的农贸市场也看不到了,我去年曾经自己暗访过,销售者回答说,查得比较严,现在不能卖了。但一些边远小市场、集市等就难说了。特别是中小城市、农村和不发达地区,这方面管理的力度比较低。还有就是网络上,很难管理。新闻曾经报道过网购亚硝酸盐下毒的事件。

5、亚硝酸盐目前是合法添加剂,我国传统上也使用硝来制作食物,但对于食物的制作来说,它是不是不可缺少?

    答:如果熟肉要放几天甚至十几天,又不能加入太多盐,的确需要亚硝酸盐帮忙,否则生了肉毒梭菌,产生了肉毒素,后果比加点亚硝酸盐严重得多。故世界各国都要用它,欧美国家也一样。但是,它的加入量必须经过严格限制,残留量也必须有严格管理。

    我们担心的不是肉制品大企业使用它,而是担心家庭和厨师使用亚硝酸盐。因为许可使用的量很少,在厨房里很难准确定量,也很难严格管理,非常容易出现过量使用的问题,以及把亚硝酸盐和盐、味精等混淆而发生中毒事故的问题。这种悲剧年年发生,年年死人。

6、您对于亚硝酸盐的管理有何建议?对类似化学物,是否应实行管制?

    答:我认为亚硝酸盐不能在任何市场随意出售,其来源和销售去路必须管住。个人和小作坊不能购买亚硝酸盐,只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才能购买。购买时双方必须有记录,买来之后必须专人管理,存放在规定位置,作为危险物质,要登记每天的使用情况。绝不能把亚硝酸盐和其他调味品随便放在一起,太危险了!

    每年发生多起亚硝酸盐中毒死亡和住院事故,大多是因为把亚硝酸盐误当成盐或未经加入食品中造成的。这不能用“误用”来搪塞,因为暴露出来的是餐饮业对亚硝酸盐的管理极为混乱,就把它和其他调味品混放在一起,没有标注,没有记录,没有专人管理,当然很容易出事。很多高档宾馆连怎么擦桌子都有规范,但对于亚硝酸盐以及含亚硝酸盐配料的使用,还没听说过哪家饭店有规范!

    对于嫩肉粉来说,如果政府许可其中添加亚硝酸盐,也是可以添加的,但必须标注其存在和含量,并由相关部门监督检查,其含量是否在安全水平上。目前的问题是,企业在嫩肉粉中加了亚硝酸盐,却不标注出来,而是把它当成“潜规则”和“秘密武器”,也没有人去监督检查,这是非常不安全的。如果厨师不知道其中含有亚硝酸盐,加了嫩肉粉之后自己再加亚硝酸盐,非常容易造成超标问题。

7、据您了解,在今年许多地方对亚硝酸盐严打之后,情况是否有所好转?餐馆、超市、嫩肉粉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有所变化吗?

    我没有对各处的产品进行检测,个人也不可能有这种能力做这种监督。但是从在北京餐馆吃饭的情况来看,比前两年略有好转,餐馆中肉类菜肴的颜色略好了一点,常常能看到正常颜色的肉了(灰白色或褐色),尽管仍然很大比例是粉红的,说明大部分肉还是用亚硝酸盐或含有亚硝酸盐的嫩肉粉处理过。只是红的程度有所降低,不那么刺眼了。在某些城市吃饭的时候,感觉比北京问题更严重,餐馆里熟肉的颜色往往呈现深粉红色,而且问老板的时候,他们都觉得自己“只加了一点点”,而不知道应当加多少。

8、您去年对北京市场18个品牌的嫩肉粉进行了检测,均发现亚硝酸盐,能否请您透露这18个产品的品牌?

    去年测定了北京市场的嫩肉粉及其它肉类制品腌制剂,产品都有QS标志,其中虽然全部测出亚硝酸盐,但含量较低。按照产品推荐用量来添加的话,其亚硝酸盐的用量均不超标,安全性基本上可以保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任何一个产品标注其中含亚硝酸盐。

    其中有些产品亚硝酸盐含量很低,我怀疑可能是其中所用的配料淀粉中含有亚硝酸盐。淀粉是从薯类等植物材料中提取而来,其中可能天然存在少量的硝酸盐,在加工过程中转化为亚硝酸盐,不是故意添加,没有标注出来也可以理解。是否淀粉中含有较多亚硝酸盐,我们以后还可以再取样测定一下。但有些产品亚硝酸盐含量达到一定水平,就不能用这个原因来解释了,应当是人工有意添加进去的。

    我们曾在外地某市取样,其中有两个品牌的肉类腌制料产品亚硝酸盐含量非常地高,按产品推荐用量使用时,亚硝酸盐会严重超标。事实上,大部分亚硝酸盐中毒事件发生在农村和小城镇,那里的食品安全现状更令人担心。

9、您是否赞同在餐饮环节使用亚硝酸盐,或者应该按不同餐厅的实际情况分类管理?

    答:在现有管理状况下,餐饮业者直接使用亚硝酸盐是非常危险的,我不赞同。每年大批中毒事件,每年都出现的中毒致死事件,表明这是我国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之一。

    间接使用不是不可以,比如说,把它配在嫩肉粉当中。但是数量必须严格监控,并纳入监管范围当中。应当制定法规或行规,要求餐饮企业对于含亚硝酸盐的食品配料建立管理制度,购买渠道、存放、使用都有记载,有专人保管,使用安全性须经过培训。

10、据您了解,当前我国餐饮环节使用添加剂的现状如何?

    答:就现在了解,还没有发现哪个餐饮企业建立完善的相关管理制度。当然,进步还是有的,就是很多城市不让在市场直接销售亚硝酸盐了。以前在农贸市场买这种毒药比买盐难不了多少...另一个令人高兴的消息是,卫生部终于关注这个问题了,据说正在制定餐饮业的添加剂使用相关法规,非常令人期待。

11、您是否赞同在餐饮环节使用添加剂?或者在您看来某些添加剂可以使用,某些不可以?

    答:餐饮行业使用添加剂已经是拦不住的洪水,而且早已大面积使用,比如所谓“鲜榨汁”中加入“果汁伴侣”,实际上就是食品添加剂;菜肴中加入色素、香精、乳化剂、增稠剂、增鲜剂、酸味剂、食用碱等,也早就成为很多菜品的操作规则。

    据说管理部门正在制定相关标准,这是一个进步。希望能够给行业一个明确说法,以规范它们的使用。一些危险性很小的添加剂,比如增稠剂和乳化剂,实际上是无害的,建立标准后就可以许可使用;但危险性比较大,或者餐饮业很难准确控制数量的添加剂,比如亚硝酸盐,就应当禁止使用,或者许可间接使用,但要纳入抽查监控当中,一旦发现残留超标要重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和刑事责任。

 

  知识产权服务中心   业务领域   专利申请   商标注册   分类资讯   联系我们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项目申报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