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内蒙古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黑龙江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新疆 广东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青海 宁夏 澳门 台湾 香港
吉林 江西 广西 陕西 甘肃
|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情感” 发布时间:2012-08-31 浏览: 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 不关注环境中的培养要素,只是从主观上要求孩子具有“刻苦精神”,这就像认为可以从空气中抓来一沓钞票一样没来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做法。 学习的苦,游戏的甜 这个题目下,我要谈的恰恰是如何培养孩子用功学习。 一直以来,关于学习的一个最流行的概念就是“学习要刻苦”。许多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向他灌输这样的观念,要求年龄尚小的孩子“刻苦”。不少家长从孩子上学前就唠叨说,上学后不能尽情玩了,要用功学习。孩子上学后,家长就不断教导孩子在学习上要“刻苦努力”,并且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这样要求他,以期培养出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 我认为培养孩子在学习上用功勤奋是必须的,但用“刻苦”的言语和思路来要求孩子,则往往是在干一件南辕北辙的事。 提到“刻苦”或“吃苦”这一类学习态度,我们习惯于欣赏它所表达的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总是忽略它里面包含的那种令人不快的“苦”的味道。作为成人,在考虑一个问题的因果关系时,会为了结果忍受过程的痛苦。把这种经验推广到孩子身上,要求他接受学习过程的苦,换取学习成绩的甜——这样的思路在逻辑上是无懈可击的。但它到了孩子那里,却很容易变成一种不良暗示。 把“学习”这件事和一种令人不舒适的“苦”的感觉联系到一起,它会使孩子在想到学习时,就有微微的不快。有谁会喜欢苦呢?一个人为了某个目标而“吃苦”,必须基于他有足够的理性和毅力。这种理性和毅力,连成年人都不是人人具有或事事付得出。用它来要求孩子,就更不适合了。 人的天性是避苦求乐,孩子更如此。感觉“甜”的东西他就喜欢,感觉“苦”的东西他就讨厌。 我们原本想要孩子喜欢学习,却把学习过程做成苦馍馍,只把结果设想成甜馅饼,要孩子天天吃着苦馍馍去想甜馅饼——过程天天具体而真实地陪伴着孩子,目标却遥远得虚无缥缈。当孩子在吞咽苦馍馍中感到厌倦时,就被批评为“不刻苦”,被要求以那想象中的“甜”来压抑这真实的“苦”。孩子不具有反驳成人教导的能力,只是感受到了这里面的不和谐,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感觉到自己心底深处对“苦”的讨厌。 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并使活动成为一种苦工,一个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会逃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家长越要求孩子用功学习,孩子越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杜威认为,对孩子来说,玩耍和学习本来是不冲突的。正常条件下,孩子有能力协调这两者的关系。如果一个孩子只想玩不想学习,使这两者冲突了,那一定说明孩子所处的教育环境有某种不良的东西在影响着孩子。孩子注意到,“凡是所做的事情近于苦工,或者需要完成外部强加的工作任务的地方,游戏的要求就存在”。所以说,正是因为成人把学习暗示成一件“苦事”,或者用种种不正确的方法破坏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使得学习成了一件“苦事”,孩子才想逃避,才想无度地玩耍和浪费时间,变得“不懂事”了。 培养孩子的“学习情感” 家长和教师应该研究儿童的特点、体恤儿童的心理,注意从“学习情感”方面培养孩子的好学精神。儿童是脆弱而无助的,不要把孩子当成可以克服困难的英雄来不断要求,不要一再地拿“刻苦”来困扰他。不关注环境中的培养要素,只是从主观上要求孩子具有“刻苦精神”,这就像认为可以从空气中抓来一沓钞票一样没来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做法。 孩子在各个学习时期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一样。就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来说,我认为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 从兴趣、方法到勤奋,是个因果关系,前一项不存在,后一项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在每一个学习过程中,它们也无法截然分开,而是并存于各阶段中;从横向来看,也是这样的顺序。所以,在每一种学习活动中,“兴趣”始终重要。呵护好了兴趣,才可能产生方法;有了兴趣和方法,才能生长出勤奋。 当然,家长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们不一定有能力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有趣的事”,但至少要用我们的眼神和行动告诉孩子,学习是件“不苦的事”。 我的女儿圆圆上高中后,学习很累,她偶尔也会抱怨说太累了,表现出松懈情绪。孩子本来已经觉得苦了,这时候家长就更不能以“要懂得吃苦”这类正面说教让她苦上加苦了。这时候,应该想办法减淡她对苦的体验,向她提示“学习不苦”。 我采取了两个办法来帮助她。一是找了些高考状元谈经验的资料,尤其是那些谈刻苦用功的,让她知道凡是取得好成绩的同学,没有一个不勤奋。这表面上看是强化了学习要刻苦,实际上缓解了她对苦的感受。既然状元们都那么用功,那么自己用功也就是正常的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没有向她提一句要求她吃苦用功的话。二是和她一起读了本《科学的故事》,尽管她高中时学习很忙,我仍然建议她浏览了这本书。这本书编得很好,它呈现了数学、化学、物理、医学等各学科的大致发展脉络,以许多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其中艰难的历程。圆圆从这里看到人类科学知识的积淀是那样不易,仅仅是氧气的发现就经历了那么多年、那么多坎坷。想想自己可以轻易地拿着薄薄的教科书纵览前人每一种惊人的成就,她由此觉得很幸运——自己不过是这些伟大成果的享用者,有什么苦呢。 我做这些,无非是让圆圆站在高处看待事情,既能刻苦用功,又不觉得苦。高中生已有较为成熟的理性,她的认识已可以唤起她的毅力,而毅力可以降低痛苦感。 圆圆在高二、高三时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非常自觉,从不无端地浪费时间。她平均每天睡6个小时,高三一年要靠喝咖啡来提神。高考完后我问她觉不觉得这样学习太苦,她说有这样一个机会全力以赴地做一件事,能透彻地了解那么多知识,也挺有意思;只是觉得自己应该用功,苦倒是不觉得。 有“乐”才有“痴” 我发现,给家长讲让孩子“刻苦”,一般来说家长都乐意接受;如果告诉他们不要对孩子讲“刻苦”,家长往往不爱听,甚至会反感。 可能是因为“刻苦学习”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大家已这样思考好多年了;而“不要刻苦”的说法太新鲜,人们往往在没有用心去理解的情况下,凭感觉就拒绝了。再一个原因是,谈“刻苦学习”,是单方面去改变孩子,这是家长们愿意的;可不谈“刻苦”却要让孩子达到刻苦,这改变的首先是家长,家长们一般就会排斥,因为人是不喜欢被他人改变的。 还有一个原因使得人们特别愿意对孩子讲吃苦,是因为有太多的事例佐证着“吃苦”与“成功”的因果关系。 我们经常读到一些古今中外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们如何废寝忘食地工作和学习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被当作“刻苦努力”的例子来激励后人。它们使人深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真理。 事实上,每一个忘我地投入学习和工作中的人,他一定是对学习和工作建立起了兴趣或责任感。这种兴趣和责任感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常常超越生理需求。平常人看到的是他们在饮食起居上的“苦”,看不到他们置身于喜爱的事情中的“乐”,就以为他们是凭借“苦”取得成功的。实际上,他们不“苦”,他们只是“痴”,其中的乐趣别人体会不到。 正如一些孩子对电脑游戏表现出痴迷,上了机,他们也可以做到不睡觉、不吃饭——这叫“刻苦”吗?是否叫“用功”更恰当?“刻苦”和“用功”都意味着付出了体力和心思,给当事者带来的感受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尽管我们在生活中根本不需要区别“刻苦”和“用功”的异同,但在教育中一定要意识到不同的感受对孩子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 想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要首先让他喜欢这件事,至少不能反感,避免在这件事里掺杂进让他感觉不快的因素——学习不要“刻苦努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