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内蒙古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黑龙江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新疆 广东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青海 宁夏 澳门 台湾 香港
吉林 江西 广西 陕西 甘肃
|
威海特大侵犯商业秘密案破案 发布时间:2012-09-01 浏览: 蓝星玻璃的一项“一年能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两亿元”的节能减排技术被人窃取后,又被改头换面包装了一番,挂到网上公然叫卖。 山东威海警方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破获这起特大窃取商业秘密的案件。窃取者原武汉华尔顺冶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华尔顺)负责人翟兴华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3年。经查,翟兴华通过转让该项技术,非法获利2600余万元。 投资千万元技术成果被网上叫卖 “这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创新。”蓝星玻璃总经理葛言凯说,“我从事此项研究已经多年,传统玻璃熔制一般都以重油为燃料,成本高、污染重。对于玻璃生产这种高能耗企业来讲,研究一种低排放、低污染的熔制燃料和工艺是多年的一个梦想。” 前些年,由于重油价格持续攀升,燃料成本占到玻璃生产成本的40%以上。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企业成本就成为所有玻璃企业科技攻关的重点。我国石油资源匮乏,煤炭资源则相对好一些,同时国家对燃煤的清洁技术及使用也******了相关的鼓励政策。 因此,蓝星玻璃把燃料技术开发列为企业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由葛言凯牵头,成立了研发“水煤浆替代重油用于玻璃生产”项目的攻关小组。 这种“替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研发过程中,蓝星攻关小组遇到了很多困难。经过不断努力和实验,蓝星玻璃先后投资1403万余元,历时3年,终于在2006年成功研发出“利用煤粉直接喷入玻璃熔窑熔制玻璃的工艺”,并设计出了相应的燃料供给系统。2006年5月,蓝星玻璃将此研发项目报国家发改委立项,同年被列入国家专项资金计划。7月,蓝星玻璃就将这一技术——“一种固体燃料熔制玻璃的方法及燃料供给系统”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发明专利。 “经过估算,这项技术一年能为企业节约两亿元成本,此项技术具有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广价值显而易见。”葛言凯说。 为了购买燃料供给系统需要的部分配套设备,2006年7月24日,蓝星玻璃与华尔顺冶金工程技术公司取得联系,选择其作为部分配套设备的供应服务公司。 华尔顺派来了技术人员翟兴华。他多年来一直从事钢铁;台炼技术的研究,对钢铁冶炼高炉煤粉传输系统颇有造诣。 2006年9月和10月,翟兴华两次来到蓝星玻璃安装调试设备。葛言凯特地叮嘱翟兴华要保守技术秘密,翟兴华也口头应允。然而,让葛言凯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次合作。造成了后来旷日持久的侵犯商业秘密案。 翟兴华第二次来调试设备的时候,还带来了一名技术人员。翟兴华向葛言凯介绍,这名技术人员也是华尔顺公司的,是协助设备调试的。葛言凯当时有些疑虑,但是也没多说什么。 “事后我们才知道。这名所谓的华尔顺的技术人员,其实是广东某玻璃企业的技术人员,是翟兴华推销此项技术成果的客户代表。”葛言凯说。 “翟兴华第一次了解到我们的这项技术时,就开始打歪主意了。第二次来,翟兴华跟广东这家公司称自己发明的该项技术在蓝星玻璃已经实施,可以去现场观摩,但必须隐瞒身份。”按照葛言凯的说法,翟兴华通过蒙混过关,成功窃取了技术秘密,还推销给了他的客户。 翟第二次来蓝星玻璃调试设备后,就一去不回了,葛言凯怎么都联系不上他。后据翟兴华交代,等到这项技术掌握得差不多以后,他就选择了离开,蓝星玻璃的设备也没调试成功,剩下的4万元货款他也不要了。 翟兴华失踪后,葛言凯和攻关小组自行调试成功了这套设备,并将这项革新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和预想的一样,蓝星玻璃顺利实现了每年节约两亿元成本的目标。 正当他们想进一步扩大生产,并向其他玻璃企业推广这项技术时,意外发生了。 2008年10月13日,葛言凯在浏览网页时惊奇地发现,竟然有人已经捷足先登,在网络上公开叫卖他们公司的技术专利。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曾到蓝星玻璃调试设备的翟兴华。 这一情况立即让葛言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经过调查,翟兴华为了规避专利审查员的检索和审查,以“用浮法玻璃窑的粉料输送喷吹装置”的名称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故意偷换了技术当中的关键性概念,将蓝星玻璃的这项技术改头换面,大肆宣传和对外转让,从中获利。翟兴华的“掘金”速度让人震惊。葛发现专利被窃取时,翟兴华已经将这项技术卖给了江苏华尔润、江西萍乡浮法玻璃厂等7家企业使用,从中获利1700多万元。警方介入破获跨省大案 由于涉及企业商业秘密,蓝星玻璃选择了向警方报案。接到报警后,威海市公安局经侦支队立即组织专案组展开侦查。知识产权案件专业性强、侦办经验少成为摆在办案民警面前的两大现实问题。 面对错综复杂的案情,办案民警积极行动。在案件审查阶段,办案民警边学边干,多次向知识产权部门讨教商业秘密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案件定性等关键环节及时与检察机关商讨研究。 跟别的案件相比,此案最大难度还在于异地办案。2010年2月21日,专案组民警根据前期查证的线索,奔赴武汉对犯罪嫌疑人翟兴华进行抓捕,并依法进行相应的侦查活动。 经侦支队长岳恒大说:“翟兴华及其家人态度相当恶劣,动不动就暴力抗法,如果不是当地警方的大力协助,此案难以顺利告破。” “我们进入华尔润查账,他们居然搬空了所有相关资料,更有一些关键账本事先被他们销毁。面对我们的搜查,更是百般阻挠,甚至有人拿起红酒瓶向我们砸过来。当天还有几位民警被他们推进一间办公室,企图进行非法拘禁,幸亏当地警方及时赶到。”办案民警胡松太回忆起当时的场面心绪难平。 办案民警没有退缩,专案组又兵分多路,分赴湖北武汉、广东佛山、江西萍乡和福建厦门等地,采取外围调查和内部审讯相结合的策略,进行取证。 “我们顶住压力,一方面向翟兴华出示了充分的证据,另一方面断了其侥幸的念头。翟兴华的心理防线崩溃了,开始详细交代违法事实,主动写了悔过书和认罪材料。”办案民警说。 特大侵犯商业秘密案落下帷幕 经查,翟兴华在警方介入前,已向多家企业推销了专利,非法获利2600万元。据翟兴华交代,蓝星玻璃的这项技术发明的确让玻璃行业的节能减排有了质的飞跃,很多企业不惜重金从他这里受让该技术。他的盈利几乎就是无本买卖。 翟兴华后来在悔过书里写道:“未经别人同意,就把技术拿来推广是十分错误的,一切都是因为自己被利益蒙住了眼睛。对知识产权侵权犯罪存在侥幸心理和认识误区。” 2011年8月29日。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法院经审理作出判决:翟兴华利用商业往来机会,掌握了蓝星公司的商业秘密,并违反权利人要求,私自对外出售,造成特别严重后果,其行为已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50万元。 宣判后,翟兴华不服,以“原审判决错误,不构成犯罪”为由向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据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负责审理此案的副庭长介绍,此案在审理过程中是一波三折。知识产权案件在审理时存在专业性强、证据相对分散、难以认定等困难,两级法院克服重重困难,排除障碍,经过一审二审程序,公正审理了此案。“在我市,这类侵害商业秘密案件并不多-在审理这起案件时,我们也格外慎重。”这名副庭长表示。 “这起案件不仅是企业个人的事,如果处理不好,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都有影响。”为了把这起案件办成一件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们主动向省高院知识产权庭请教,合议庭认真研究每一个证据,根据证据规则和法律规定,对案件事实进行了准确认定,对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 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翟兴华利用到蓝星公司调试设备之机,掌握了该公司的商业秘密,并违反了权利人的要求,私自对外出售,为权利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后果特别严重,其行为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市中级法院办案法官解释,侵犯商业秘密与侵犯专利并非完全相同的概念,前者的外延大于后者。侵犯专利只有在假冒他人专利或以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以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的情况下才追究刑事责任。蓝星公司投入巨额资金自行研制开发,进行替代燃料和供给装置的技术改革,最终研制成功,不仅是重大的技术革新,具备商业秘密不为公众所知悉的特点,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利益,并为此采取了相应的保密措施,具备信息性、实用性、价值性和保密性的特点,属于商业秘密。 “上诉人翟兴华违反权利人关于采取保密措施的约定,将该商业秘密出售给他人,牟取暴利,给权利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后果严重,其行为符合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构成特征。”办案法官说。因此。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了翟兴华的上诉,维持原判。 2012年1月18日,接到这起侵犯商业秘密案的终审判决书。葛言凯百感交集:“这场官司。我们打得精疲力尽,司法部门也付出了很大努力,最终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了我们企业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