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但好像只有当你成了所谓的作家以后,这个童年才显得特别重要,我想这大概是一种职业性的需要,也就是说每个作家都有一个自己最初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也就是人生的出发点。所以故乡、童年这几个概念是密切相关的,可以综合起来谈。我们现在这个年纪,似乎还没有资格来谈童年,谈故乡,仿佛一坛酒,窖藏的年头还不够,强行开封,滋味就不够醇厚。这种半自传性的谈话.应该再老一点,到八十岁了再谈比较合适。 好吧,那就厚颜无耻,自己抬举自己,先把自己幻想成一个似乎可以立传的人物,像阿Q一样。我首先要谈的,是纠正一个年龄方面的谬误。在80年代中期的时候,一直到90年代以前,需要写作家简历的时候,出生年月都是写1956年3月25日,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日期,涉及到我个人当兵提干的一段经历。
几十年前,在农村,当兵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六七十年代正是大搞阶级斗争的时候,从理论上来讲,中农的孩子也能当兵,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贫雇农子弟都在那排着队等候,哪里轮到你?我1973年就开始报名应征,每年都参加体检,心心念念地想当兵,但每年都落空。一直到1976年,趁着村子里的干部带领全村人到外地去挖河,而我在县棉花加工厂当临时工,钻了个空子,偷偷报名,成为一条漏网之鱼,“混进了革命队伍”。此时我的年龄已经是21周岁,21周岁可能是当兵的最后年限了。到了部队,年龄是自己的一个压力,因为那些新兵比自己小两三岁。我一个新兵,21岁了,比班长年龄还大。一提到年龄,就觉得很羞愧。 1980年要提干的时候,因为超龄一岁,提不了。提干的最大年龄是24岁。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干部部的一个干事,常州人,这个老大哥,给我一个暗示,说,年龄嘛,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你们农村兵的年龄,很少有准确的,你们的年龄,你们的学历,都是随便填的。当然他也没说得很明确,只是暗示,我自然心领神会了。
后来就改年龄了。农村孩子出生,在自家炕头上,祖母就是接生婆。你生了孩子,就到当时的人民公社,找民政助理,报上个户口,有的拖了好几年也不报户口。人民公社后来撤销,改成乡镇,变动很多,所谓档案,都是一把火烧掉了,谁帮你保留啊,不可能保留的。我就跑到乡里面,找了个朋友,开了份证明,改成1956年3月25日出生。那个人笑着说,你们这些闯外的,都回来把年龄改了。大栏村老钱家的大儿子,明明是1950年生的,一下子改成了1958年,比他弟弟都小了,你是不是也多改几岁,改成1960年怎么样?省得将来再回来改。我说,改成1956年就行了。事实上,现在那些干部们的年龄,都改小了许多,上边有政策,下边有对策。如果我走仕途,改成1960年,真会占很大便宜。我们这些人最早的档案,也就是当兵时的入伍体检表,这个就是最原始的,之前就是空白,你想怎么填就怎么填。后来经过准确查证,我的出生日期应该是1955年2月17号,那年正好是农历的羊年,正月二十五日。
文章系泰兴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