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内蒙古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黑龙江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新疆 广东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青海 宁夏 澳门 台湾 香港
吉林 江西 广西 陕西 甘肃
|
知识生产的行为起点 发布时间:2012-10-18 浏览: 无论从理念,还是从实践上,人类对自身行为及其结果都格外关注。人的行为有两种:一是“所为”,二是“所想”。由此,人类生产两种人造品:一是有形的物质产品,二是无形的知识。 人类中的智者一直孜孜不倦地研究人的思维活动。“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告诉人们:要经常学习知识,要善于向他人学习知识,即使他人不理解自己创造的知识,也要有容忍之心。作为正常人,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创新。 在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济活动一直以物质为基础,人类更感兴趣的似乎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把力量倾注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类对“所为”的重视超过“所想”,对物质产品的追求胜过对知识的渴望。尽管生产物质产品需要使用知识,但对知识作用的忽视却是常见的现象。从资源的稀缺性出发,人类更关注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财富的指数般的增长,成为物质拜物教的一场盛宴。传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生产。把知识视为物质生产的附属物。如果人不关注自己的思维,自然轻视知识的作用。1889年,当时的美国专利委员会主任宣称,所有的发明都已经发明出来了,言外之意是不会再有新的技术发明了,专利委员不会再有什么作用。当新技术出现时,往往有人否认其作用,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也不例外。20世纪40年代,当时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总裁沃森预言,计算机没有商用的可能性,全世界需要的计算机最多不过5台。 知识是实用的,而不是摆设。人使用知识的频率比使用物质产品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