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内蒙古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黑龙江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新疆 广东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青海 宁夏 澳门 台湾 香港
吉林 江西 广西 陕西 甘肃
|
西部开发黄金十年之四川 发布时间:2012-12-28 浏览: 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西部地区跨越发展的10年,是“蝶变”的十年,10年前,西部大开发拉开了序幕。一时间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掀起了向西部进军的热潮。为了实施党和政府的这一伟大战略,国家在政策、资金和发展战略上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西部成为改革开放的又一片热土,中国西部地区的人民抓住了这一改革发展的机遇,创造出了卓越的成绩。今天西部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1.42%,超过全国同期经济增长水平。这10年也是西部地区发展最快的10年。十年来,国家累计安排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百余项,总投资超过万亿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四川作为西部大省,长期以来,经济总量、粮食总产量、工业总产值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西部十二个省区占比约1/4左右。西部大开发十年四川成就斐然,在四川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以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重要指标在西部都是位列第一。西部大开发十年,西部已悄然蝶变。 近10年来,四川紧紧抓住这一重大的历史机遇,结合实际,重点做好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结构调整、科教兴川、改革开放“五篇文章”,着力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奋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特别是近两年,四川省积极迎战史上最严重的地震灾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上迈出了坚定步伐。可以说,这1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10年。 基建取得重大突破 在国家的支持下,四川省以交通、能源、水利、通信和城乡基础设施为重点,切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条件极大改善。目前已建成15条进出川通道,其中铁路7条、高速公路7条、水运1条,全省各种运输线路总里程达到23.1万公里,比2000年底增加13.8万公里。其中铁路营业里程3,086公里,增加71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22.45万公里,增加13.5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188公里;内河等级航道里程4,026公里,民航大型枢纽机场1个、支线机场10个。成都双流机场预计今年旅客吞吐量达2,250万,目前机场二跑道和新航站楼正在加紧建设,双流机场将成为全国第四个、西部第—个双跑道机场。 水利设施条件提高。“兴蜀”水源工程顺利实施,紫坪铺等一大批水利枢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目前有效灌溉面积达250.7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3.3%,比2000年增加8.8个百分点。 能源瓶颈制约有效缓解。溪洛渡、向家坝等大型水电站相继开工,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达3,500万千瓦,其中近10年来新增1,900万千瓦,在建规模超过3,000万千瓦;全省天然气、煤炭产量分别达到175亿立方米和7,300万吨。 通信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全省城乡固定电话用户1,690万户,普及率19.3%,移动电话用户2,837万户,普及率32.4%。 特色产业成效显著 按照西部大开发的要求,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近10年来,全省2.88亿亩天然林依法得到管护,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777.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336.4万亩,配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1,316万亩),退牧还草7,5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7.5万亩;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123个,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5.8%,森林覆盖率达到30.8%,比2000年提高6个百分点;境内长江一级支流的年输沙量大幅度下降,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正在形成。在城乡环境建设上,全省污水处理率达77%、垃圾处理率达75%,城乡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近10年来,从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产业。能源、矿业、机械制造、旅游、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得到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现代中药和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等产业集群优势逐步凸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现代加工制造、科技创新和农产品深加工“四大基地”建设在大力推进;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4.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增长24.5倍,优势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76%;农业增加值达2,366亿元,增长2.6倍;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四川粮食、油菜籽、蔬菜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均在西部排名第一;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1,309亿元,比2000年的258亿元增长近5倍,旅游总收入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5.6%提升到9.6%,旅游成为四川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科教兴川、民生工程得到实质推进 近10年来,四川省大力加强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推进了基础教育、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9.6%。全省现有普通高等学校92所,比2000年增加50所;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157:74万人,比2000年增加132.75万人。目前全省共有科技活动人员22.5万人,高新技术企业l,580家,产学研创新联盟25个;目前,全省企业技术改造投资1,676乙元,比2000年的173.9亿元增加8.64倍;全省地方财政用于科技三项支出和科学事业费支出共计25.8亿元,比2000年增加19.7亿元。 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省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003亿多元,解决了142.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降到3.1%以下,改善提高了529.5万低收入人口的生活质量。2008年与2000年相比,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6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18倍。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民生保障的范围逐步扩大、水平逐步提高,民生保障的机制更加完善。2008年,全省各级财政用于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超过2,00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的72%;2010年全省共投入726亿元用于促进就业、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环境治理等“八大民生工程”。 “两个开放”不断深入 按照“搞好西部大开发中对内对外两个开放”的要求,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近10年来,四川省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济贸易关系,有8个国家在川设立了领事机构,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628家,全球5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已有145家在四川设立公司或办事处,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1 30亿美元。2008年进出口总额220.4亿美元,位居西部第二,是2000年的8.9倍,年均递增27.5%。在对内区域合作上,累计引进省外国内资金8,004亿元。由国家13个部委、西部十二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同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已经成功举办十一届,并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贸易合作平台、投资促进平台和国家外交平台。 在深化改革上,坚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推进国企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和深化改革。近10年来,85%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改制,50%的国有重点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28.2%增加到2008年的52.1%。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渐进开展,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已由1,122项减少到目前的486项。 |